没有先进的仪器,也不懂这群黄唇鱼油走了没,只能凭着运气来回拖。
九老一小这会打着唯一的手电筒,全在看童瑶拉鱼。
“阿军,快看你表,几点了。”
“七点!”
“那阿瑶拉这条鱼有三个钟头了吧,乖乖。”
“老天哦,这条鱼有八九十斤吧。”
“不止哦,去年阿广那一网,最大的有1o2斤,阿瑶要是拉上一条百斤出头的,嘿嘿。”
说到这个,老渔民们又侃侃而谈:
“是了是了,黄唇鱼三到六月回向沿岸洄游,繁殖季节到了,先前涨潮水浑,它们爱逆流浑水。”
“是咧,咱还站得乱,没有往一个方向抛竿,正好碰到它们分散吃小鱼,哈哈。”
老李头视线扫过童瑶那边,侧头问阿公:
“阿军,你这杆贵不,等我卖完鱼,也买一条钓大鱼。”
“是啊,你看阿瑶钓这条大鱼都没事,要是换我们自己做的鱼竿,不得断两半才怪。”
“对,我也想买,哎哟,阿梅,你们家又财了啊,不是刚买拖拉机吗,这下本钱回来不少了。”
阿嫲将小家伙抱在膝上,轻轻摇晃,听完这句话,笑容加大,谦虚道:
“回点点,不多的,黄唇鱼今年也不知道多少钱一斤。”
老李头摸了摸身旁的黄唇鱼,抬头道:
“去年那价格哪能跟今年比,咱们这二十斤以上的黄唇鱼能卖两三块一斤。”
“就是,这种鱼的鱼胶是好东西,旧社会地主家都备有呢,咱要不别买了,自己取鱼鳔出来,风干拿去卖。”
“不敢不敢,自己卖哪里认识人,县城乱得很,咱胆子没那么大,还是卖给有富好,鱼肉也重啊。”
老李头听了会,忽然问阿公:
“阿军,你们不是收鱼干吗,这个鱼胶收不。”
阿公皱眉:“我不知道啊,得问阿桦和阿瑶,家里生意我们老两口不问的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