二人闻言喜甚。
至郴江,入孤山拜见,陈企慕之意。仙公教三人寓万王城:“有泉可饮,有果可食。清虚静养,俟我丹成。”
皆领命去。
仙公自携药物上独秀峰,安炉举火,汲灵洞山上九曲池水炼之,数岁始成。掀炉视之,丹如黍米。不敢先服,取以奉母。
奈母素不好道,闻道哕,强服之,旋即吐出。如是数次,转觉唇青气冷。
仙公惊惧,虑或妨人,即自服二丸,觉身轻如翼,神智通明。重上峰头,悉贮于壶卢。
更检一丸细者与母服之,仍然呕哕。仙公深自悲怨。
日方午,携丹往万王城来度三人。
薄暮至青石峒,石桥长百余丈,有仙女数十,各奏异乐,称奉万王命来迎。仙公问:“何王?”
女低言:“舜时乐正夔也。”
仙公少游此山,知其中四时多桃李,实甘美,可疗饥。或摘而私藏,必迷归路。
有碧泉从石鳟中流出,味香冽,正不知万王来历。将及城门,王同三人恭逊上堂,阶砌两旁有修竹数竿,自仆扫地,如迎客状。至近起立,王称贺丹成。
仙公曰:“命蒂胎根,已为我有;真元一炁,万古长存。”
即出丹分赠。
盖万王死后,精魂不散,栖附此城,久久炼得阴道,几于鬼仙。故夜则现,昼则藏伏。今得此丹,便能既济。三人服之,皆得长生,各拜谢度世之恩。
先生回家,一日洒扫庭除,如待客之象。母问其故,云有仙侣降。
顷之,天西北隅紫气氤氲,数十白鹤飞翔,翩然齐降于门,皆化为美少年。
仙公敛容恭迎。中一少年曰:“前与子期,整三十年矣。神丹已成,我承天真皇人命来召子归峨眉。”
公乃跪白母曰:“男少时遇峨眉子章,谢婚于龟山,复至方诸授职为碧海侍辰真君,登万寿山采灵寿木,供皇人为杖。谓我应得仙道,授以红泉神丹方,去上符法,约后三甲来会。今果至,言道已成,太乙上帝召入仙班。当违膝下,奈何?”
母垂泪曰:“汝既仙去,谁能养我?”
公曰:“儿虽去,原可朝夕一见于牛脾山下。明年春,郡当大疫,惟汲井水一升,取檐前橘叶一枚,可疗一人。”
又封两铜盘置一柜中,留于家,曰:“若需食,扣小盘;欲财帛,扣大盘。足可代儿奉养。慎勿开我封也。”
言毕即与群仙竦身入汉,同化鹤翱翔而去。
母独处寂寞,常至牛脾山呼仙公名,见公乘白马至。母与语家常事,良久乃去。
来年,疫果大作,母径以井水橘叶疗之,无不愈之。郡人急持钱帛,往求者万计。偶有所欲,试扣两盘即得。
如是二年,母心疑所封何物,开视之,有双白鹤飞去,自后扣之不应。
然蓄积甚多,无虑乏绝。
母年百余岁而终,乡人共葬于山麓。
葬后忽见山顶紫云密盖,哭声隐隐,咸知为苏君来,郡守、乡人皆就山吊慰,空中答谢。或问曰:“母既归逝,仙公时可相见矣,何转悲耶?”
公曰:“夫仙,阳神也;鬼,阴魄也。人兼有神魄,得阴阳各半。人有一分阳不死,有一分阴不仙。故鬼欲见人犹易,鬼欲见仙甚难。盖畏仙阳光之猛。我欲见母,必韬晦而后见。从此相见益稀,不得不哭也。远劳见慰,途径险阻,可从直路还家,不必回顾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