朱标正色道:“我知道你想说什么,既然是钱铺,前朝曾有类似的存取、借贷!”
“甚至北宋时期,王安石所设立的青苗法,依旧类似于借贷。不过,青苗法曾在王安石当知县的时候,就初步施行过,可谓政绩斐然!民间百姓评价也不错,”
“但是当其做宰辅的时候,青苗法就成了害政!”
“所以此物……”
“所以此物,我才让你们和勋贵共同参与,且目前,只在京城施行。”
苏闲跟着他的话说道:
“而目前存取和借贷的对象,不是青苗法中,耕种土地的百姓,而是行走四方的商贾!”
“毕竟,相比较百姓家财而言,小面值的纸钞其实更为安全,只要官府能保证其最基本的价值,很少会出现问题。”
“真正会大面积兑换的,只有士族和商贾!”
苏闲所说的,并不是什么十分难以理解的东西。
而是在后世,稀松平常的存在。
但是目前……
光是凭借“存取、借贷”
,根本难以让大明官方,甚至勋贵参与其中。
原因很简单,目前大明商业的规模,其实并不大。
洪武帝的种种政策,大部分百姓是限制于一地的,商人能行走四方,但大部分都是养家糊口的行脚商。
真正的富商,却往往和豪绅士族挂钩。
所以。
苏闲准备从另一方面入手。
而这一方面,哪怕是未曾听闻过的勋贵,只要听到第一次,估计都要激动不已,参与其中。更不要说,作为主导的皇家了。
“两地经商,银钱搬运不易,东南富庶之地,都有自己的银铺和典当行,这些人提供银票,甚至能支持两地兑现!”
“此事在前宋已经是常事,交子甚至可以成为官方行、人人信任的纸币!”
“前宋可以,大明也可以!”
“这完全可以作为朝廷,提供给商贾的利器。”
“但我想问一个问题,民间这些私人钱铺,兑现银票之时,在这里面能抽成多少?”
似乎没想到,苏闲会问这个问题。
朱标则是略微思索之后,便立刻回答道:
“很少有固定的抽成,一半都是看人下菜,不过最低也是利润的两成!最高可到五成!甚至全吃的也有。”
“这都要根据,双方实力,地域远近,乃至是个人能力等等原因。”
“我知道东南的商人,会去山东和草原通商交易,经过两宋以及前元之后,市面上大部分的白银都落入草原。而且,草原的牧民不认私人的银票,只认白银或者货物。”
“所以,这些商人要么是运送货物,去赚白银。要么是以物换物,要么是用白银买牛羊等等……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