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为何要等到冬天?”
隰伯平表示不解。
“天气的炎热与寒冷,都会导致测量结果的误差,我们需要一个可以确定的温度。”
温度这个词,现在肯定是没有的,姒安在想怎么解释。
“温度?这个词什么意思?”
隰伯平果然问起来。
“温暖有度的意思,用来表示天气炎热寒冷的标准。”
隰伯平似懂非懂,但还是点头。
“我们怎么确定温度?”
说起这个新词,隰伯平总觉得拗口。
“通过媒介,比如水。”
“怎么做?”
隰伯平完全想不到水为什么可以作为媒介。
“热和很热,水都是水;冷和很冷,水都是冰。
过高,或者过低的温度,结果是相似,我们无法找到准确可控的温度。
只能取水刚开始结冰,冰水混合这个特殊节点。
这个节点足够独特,后续重复测量可以精准复制,水结冰的温度也是固定不变的,符合‘可观测、可重复、温度固定’的需求。”
“这个办法,简直妙极了,”
隰伯平鼓掌笑道,“小师弟的观察力,真是让人佩服。”
“地点也有要求,必须在大海边上,地势的高低不同也会影响结果。
我们统一在海边,给后续测量一个可靠依据,这样,不管什么时候,测出来的长度,都是唯一相同的。”
按照正规实验要求,要在北纬45°线的海边测量,结果才是最准确的。
这个条件姒安无能为力,只能被迫忽略,反正渤海湾距离北纬45°差不了多少。
“大海边上?”
“是的,”
姒安解释说,“水面是平的,不管南方还是北方,海面的高度都是一样的,测出来的结果几乎是一样的。”
“也就是说南北方的不同,最后得到的长度也不同?”
“会有极小的误差,大概把这么多距离分成一万份,其中一份就是南北之间测量的差距。”
姒安用手指比出大约一厘米的长度。
具体差异多大,姒安也不知道,随便吹,反正这个时代的测量精度,不可能测出来。
隰伯平放心笑道:“如此细微的差距,谁看得见呢。”
“所以,可以忽略掉,看成相等。”
“没有别的条件了吧?”
隰伯平问道。
“准备好朱砂、地点、一些能精准标记长度的物品。”
隰伯平点头,“隰家已经在收集朱砂,地点,我会提前去海边搭建木屋,运送物资过去,等到天气转冷,我们去海边等,水结冰的过程短暂,临时从临淄赶去海边,肯定来不及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