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趣阁

爱上中文>农门锦鲤有点甜txt > 第22章 三哥回家(第1页)

第22章 三哥回家(第1页)

最后在村长的见证下吴荷花老实道了歉,晏母还硬是从徐桂花手里要走了两个鸡蛋,说是给晏汐受到污蔑的赔偿。

一家人仿佛打了胜仗,气急败坏的来,高高兴兴的回去,收拾了人还白得两个鸡蛋,稳赚不赔。

围观的人有了新的谈资,都三五成群的离去。

到是吴家一片愁云惨淡,最近在村里都低调了不少。

“小汐你先去休息,饺子都包好了,一会儿就可以吃。”

两个嫂子到家就把饺子下了锅,等饺子浮了上来就舀到了大盘子里。

在把另一个大锅揭开,一阵炖兔肉的香味飘散开了,几个小的口水直流,全部趴到了厨房门口,两人看着也之后一人给了一块去就把人赶到了一边。

晏母找出了一个篮子,让晏雨给老宅也送一碗兔肉和饺子。

晏雨接过篮子,挑了一条少人的小路到了老宅,把东西递给了大奶奶,在一家人的留饭声中拎起篮子就跑了,徐香芹想回礼都没来得及。

“有狗撵你啊,跑这么快,东西送到没。”

晏母看到孙女风风火火的,生怕事情没办好。

晏母说着就把饺子放在了正中,桌上摆了一碗醋,还有一碗放了折耳根和剁辣椒蘸料。自己喜欢吃那种自己放。

晏汐吃饺子喜欢喝汤,去厨房舀了一勺饺子汤,在夹了十来个饺子,最后把蘸料倒了一些在碗里,看着红彤彤的一碗,晏汐口水都要流出来了。

家里其他人大多喜欢吃干的,有的蘸醋,有些蘸调料,最后在喝一碗饺子汤,不得不说各有各的滋味。

到了最后什么也没剩下,就连锅里的饺子汤都见了底,可想而知这顿饭有多香。

晏汐想着自己才刚刚开始的打络子,没在外面多待,回房就进了空间,继续尝试各种编法。

终于,在晏汐的不断努力下,总算是编好了一种基础花样,名叫“一炷香。”

这种络子编法简单,只需要起个头用两根线直线排列,用来出售未免显得有些拿不出手,不过这是晏汐时隔几年第一次做手工,能做出来就不错啦!

找回了信心的晏汐心满意足的出了空间,打算在多尝试几次就让其他人来做,自己只要负责设计新样式就好。

晏汐在家宅了几天,做出了几个中国结和同心结,之前买的彩线也用的差不多了,打算去锦绣庄看看云娘需不需要。

一晃时间到了八月,秋收在即,家里也重新忙碌了起来。

离秋收不到半月的时候,晏江和一起出去的村民回来了,一时间村里都热闹了几分。

聚在大槐树下的人看到家里的孩子也不唠嗑了,纷纷起身。

“爹,娘,大哥大嫂,二哥二嫂,小妹,我回来了。”

晏江还没进门就在院子里扯着嗓子喊,这一次出门快三个月,要不是家里庄稼成熟了,都没人想回来。

“喊什么,回来就进屋,把东西收拾好去叫你爹他们回来吃饭。”

晏母看到这不省心的儿子,三个月不见还是那么跳脱,回来也不知道给家里捎个口信。

晏江嘿嘿一笑,还是回家好,在外面人多,想吃点好的都不方便,都是一个村的,给谁不给谁都不好。

饭桌上,晏江一直看着晏汐,想忽略都不行。

“三哥,你老看着我干嘛,三个月不见就不认识了呀。”

“嘿嘿,没有,我妹子还是那么漂亮,这十里八村就我妹子最好看。”

“好好吃你的饭,有什么事等会再说,你不吃别影响你小妹。”

晏母乜了一眼晏江,没好气的道,真是回来就惹人生气,这性子也不知道随了谁,一点老晏家的稳重都没有。

吃完饭晏江把带回来的包裹打开,把给家里人带的礼物分给了众人。

晏父晏母一人六尺棉布,刚刚好做一件外衣,大哥二哥一人一双布鞋,两个嫂子一人一份擦脸油,晏汐则是一只银簪子,款式简单,看着也值不少钱,剩下的侄子侄女们则是一些县里时兴的零嘴,有龙须酥,豌豆黄和几块麦芽糖。

每个人拿着礼物都很高兴,几个小辈更是围着晏江,亲热得不行。

“你们这次回来比之前晚了几天,可是县里的活计不好做,我看你这次回来比之前瘦了,还黑了不少。”

晏父到底还是心疼儿子,追问了几句。

“是好事爹,这次也不知道怎么回事,松江边上干活的队伍那么多,很多人还是找了我们晏家村,有些人货不急还宁愿等两天,虽然累了点,可是每个人也挣了不少银钱。”

“工钱也从刚开始的三十文涨到了三十五文,三个月下来反倒是多赚了几百文。”

晏江把除了吃住和买礼物剩下的钱都拿了出来,一共还有一两五钱左右,晏母只收了一两四千银子,剩下的一百多个铜板让晏江自己收着。

“以后家里的钱不用全上交了,自己挣的自己存一点,以后家里孩子大了,也能拿出钱给孩子买点东西。”

晏母看时间不早了,就招呼大家早点休息。

晏家父子几人最近天天往地里跑,夏天的天气本就多变,最近的天气不算好,时不时有云层飘过,避免下雨收成受损,在知会村长后打算提前抢收。

晏福生也正担心着这事,要是因为下雨粮食收不回来,别说是今年的赋税,之后的日子能不能填饱肚子还是问题。

虽说还有几天才到抢收的日子,提前势必会损失一些粮食,但总比到时候坏在地里要好。

这几天村里会看天的老人最近都有些心急,靠天吃饭的庄稼人最怕收成不好,一个接一个去找了晏福生,打算先把粮食收了。

村里敲响了铜锣,三三两两的村民朝着村里的打谷场走去。

晏福生站在高台上,把最近天气反常,恐怕要下雨的事说了,又嘱咐了一遍村里人做好准备,把粮仓收拾出来,准备开始抢收。

村里人也是知道轻重的,就连那些平时喜欢嚼舌根唱反调的人也忙着回家找工具,村里的牛车也牵出来准备拉粮食。

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

最新标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