而也,就是说,我们为什么会在这方面产生质疑;因为,就是说,我们在提到“自性本空的有”
时,就会不自觉地将“有”
和其内在的“空”
双双绑架在一起,作为一种“思维和辩证时的刻板联系形象”
。
就是说,一想到“有”
,就认为说,它“本空”
;凭什么!
或者说,一想到“有”
,就认为说是,一种结结实实的实际存在,即,它不需要依赖于“空”
而存在;它可以在“空”
中变化,遇空,而自体不空。
即,我们是会有这样的一种“执固”
的绑架型思维情绪在里面的;就是说,必须是对事物进行一种“捆绑型的理念理解”
。
我不知道自己解释清楚没有,就是说,我们必须是用一件物体来,对另一件物体进行解释,才算是能够让自我进行一种理解。
而这也就是说,“名”
可“名”
,但却不是“常名”
;即,我们用一件事物去解释另一件事物,而也,这……大概就是“哲学”
或者说西方的主流思辨吧,因为基本都是站在“有”
的观念上看待问题;而对于这一问题,就或者是说,“道”
可“道”
,却又不能够称其为“常道”
。
因为其现实的“常道”
大道是无分的。
可为什么到了我们的头脑脑海中,却常常变成了区分型事物认知;是因为这个娑婆世界“有物时的差异性破缺”
。
那么,稍微总结一下,就是说,在面对“有·无”
的问题时;从刚刚的一开始“入道”
入门,其我们并不能够很好地给出,“有无”
之间的定义和区别。
因为,其我们也是处于一种傻傻分不清的状态;
以其我们并不知道那一方面是“对”
的;而如果你觉得是“全真”
,那么,就是得具有一种能够去“全真”
的思维方式;你不能够催眠自己,不能够通过“灌输”
的方式,灌输出来的,感觉多多少少都不是很到位;
很刚、很纯、会算命、也都很有自己的看法和见解、但是就是好像缺少一些东西,而这些所欠缺的东西,才是会造成种种人物关于在“道”
这样志向不能上线的原因;毕竟承本者少,跻身似客。
另外一提的是,如果有动漫中的“全性”
,那么全性就是“无”
;“正一”
的话要先“证一”
;不证一和证不了一的,就也很难讲我们的心态是应该放在哪里;
道化吧,所有的一切自会有自然去调整;
不证一的话,就是说和搞教流形式主义并没有太大区别,就也很无聊;真心证一的话,其实也没必要特意跑去参加这样的组织活动,除非是为了去体验一下这样的状态;
而也,其实也无所谓证或者不证,因为,就是一种思维的逻辑能力,以这样的一种“思路”
来对我们作出一种在面对困难问题时的指导;讲证道的话,反而会被当做很奇怪的事情,懒得谈论这些事情了;就只是一种看待世界的思维角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