容成子曰:“前于山得鼎三座,未知可否?”
浮丘曰:“可。凡修丹须在阳分月日时。今正孟夏初旬,取鼎往返,恰当其时。”
容成忙驾车驰去,帝斋戒以待。
未及半月,容成载鼎而至。浮丘见之曰:“真美器也!”
遂诘容成丹理,容成对答如流。有未到处,浮丘细为开导。教帝预备丹物:“合丹之水,须澄之月余方可用也。”
待至五月五日,择地安炉,余人皆止山下,只留帝与容成在山守炉静炼。
浮丘先教于一日十二时中分作六候,前二候运火,中二候采取,后二候温养。行火至采取是性边事,采取至温养是命边事。动为炼性,静为养命。成丹妙用,虽在一时,务要九九方能纯熟,故名九转还丹。服之延年益寿,妙用无穷。
帝依法行之。功夫已至,金丹自成,浮丘教以服食之法。乃汲山顶清泉,和丹吸咽,顿觉体健神清,灵明活泼。
浮丘曰:“内外丹成,可入空同问道。但寻真访道,须本人专心自求,不可因人力而得,子其自往可也。”
遂欲别去,容成亦愿随行。
帝曰:“天公何遽弃我耶?”
浮丘曰:“噫,人世聚散不常,如日月之盈亏,草木之荣瘁。假若死期一至,何能支吾片刻?”
帝闻言深省,点头称是。
浮丘又曰:“割爱离情,方闻至道。予欲乞汝之二子、一女为伴,可乎?”
帝即允从,叮咛子清、万阳、女华曰:“汝等随祖师入山,须寻出头路径,不可自弃也。”
浮丘始说明:“广成子实在汝河西之中空同,此去必得见矣。”
临行,大挠、斗苞仍与容成同去,帝恭从。浮丘南行,自与群臣踪迹。
至中空同,过汝河而西,有大泽周可百里。帝立陂上四顾,隔水有二童提篮采摘花果。
帝招之,二童即驾筏来渡,其行如掷,顷刻抵陂。众登筏亦不觉小。至中流间,问:“大贞在山否?”
一童曰:“吾师在石室养静,久不下山。”
帝顾谓泠伦曰:“原意大贞与洪崖各别,非即一人。”
泠伦点称是。
未几至岸,见红紫满山,时当秋尽冬初,宛似三春景象。
帝奇而问之,童曰:“此我师苑地,常令我等灌溉栽植,所以如此。”
帝陈欲见大贞诚意,令众停于下,独与二童行至山上。二童止帝于外,先入通报。帝鞠躬待命。
半晌,一童出召,随至室中。远见一人高坐于上,帝俯进谒,伏地拜曰:"
久仰高风,幸瞻道范,万望明以教之。"
广成子日:"
天子至尊贵,何为屈身于山野之狂夫哉?"
命小童扶起。
帝退立于旁,觇视广成,俨是洪崖容貌,惊得启口不得,暗思:"
许多轻侮之意,皆为洞见,今若屏斥,将如之何?"
只得长跪谢罪曰:"
下浊愚迷,徒闻道在空同,谁知遇而不识!只因道号有殊,以致执心不化。望大贞如海之涵,勿以往愆见责。"
广成意如不知,帝载拜请曰:"
三界之内,惟道最尊。闻大贞达于至道,故不惮远寻。"
所谓:道不远人,人自远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