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如此倒转天罡之事,世所未闻!叛国卖主之徒,官府不予批判惩戒也就罢了,岂有开祠祭祀、缅怀纪念之理!”
郑经越说越气,右手对着洪承畴的木像挥舞,又转过身来对着随从的冯锡范等人用起闽南话咆哮起来:
“大家隆是(都是)泉州人,先王于闽于国有大功,伊泉州府不祭就算吼,林北唔怪伊(你爸我不怪他)。
但伊祭洪亨九是爱创舍(要干嘛)?
鼓励家乡哈星(学生)效仿伊洪亨九背主求荣、贪生怕死之举吗?荒唐!恬不知耻!”
“要祭就得祭石斋先生!石斋先生才称得起‘闽人风骨’!”
“冯锡范!”
郑经脸色阴沉,冷冷的盯着他。
“臣在!臣立刻彻查此事,定让混淆天罡之人,绳之于网!”
冯锡范立刻低头领命。
“把这木像给孤砸了,改祀石斋先生和元白先生。还有,给孤彻查,看看泉州还躲有哪个叛国背主之徒,统统给孤揪出来。”
郑经顿了顿,脸色稍有缓和,对随从说:
“孤记得石斋先生的诞辰是二月初九,此事一定要赶在二月初九前完成。二月初九当日,本藩要亲祭石斋先生和元白先生。”
郑经口中的石斋先生,就是黄道周。
黄道周,字幼玄,号石斋,漳浦县铜山所人(今福建东山县铜陵镇)。天启二年进士,累升至翰林侍讲学士、经筵展书官。
由于其直言进谏,被崇祯皇帝罢官回籍,私下崇祯皇帝曾对近臣言:“黄道周冰心铁胆,自是今时一人”
。
();() 清兵入关时,黄道周已经告老还乡,只是一介布衣。
而且,相对于做官而言,黄道周更像个做学问的人。
既是艺术家,也是学问家。
他通天文、理数诸书,工书善画,诗文、隶草皆自成一家,史称“漳浦体”
。
世人尊称之“黄圣人”
。
后世有书坛泰斗沙孟海先生曾评:“明季书家,可夺王铎之席的,只有黄道周。”
黄道周的画亦是一绝,国画大师潘天寿《中国绘画史》的评价是,“山水人物,长松怪石,极为磊落。”
时称“三株树”
,同倪元璐并称为“北倪南黄”
。
此为后话。
就是这样的一个学问家、艺术家,不愿与洪承畴一样迎降附逆,卖主求荣,不愿如钱谦益那样身降心不降,也不愿如黄宗羲、张岱那样避而做学问,以明哲保身。
这个老人,选择如陈子龙、张苍水那般奋起抗清,以一介书生,拔剑迎敌,明知不可为而为之,九死无悔。
彼时,清廷颁发剃发令,开始屠戮江南,江南百姓求助福建的隆武朝廷。
可惜,福建兵马全在郑芝龙(郑经的爷爷)手中,郑芝龙拥兵自重,以致隆武帝无一兵一卒可派。
明知去救江南与送死无异,武英殿大学士兼吏、兵二部尚书的黄道周毅然返乡募军,得兵数千人,马十余匹,另一月粮草。
由于所募士卒多是百姓,几无兵甲,最好的武器竟是“锄头、扁担”
,时称“扁担军”
。
“扁担军”
的士卒既无兵家常识,将帅又是毫无作战经验的文人,却毅然诀别家乡,去同兵精粮足的清兵作拼死之争。道周夫人蔡氏听闻他出征,叹道:“道周死得其所了!”
隆武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,黄道周兵败被徽州守将张天禄俘获,送至南京狱中。
道周狱中吟咏如故,有诗云:
六十年来事已非,翻翻复复少生机;
老臣挤尽一腔血,会看中原万里归。
清廷派使洪承畴劝降,在洪承畴看来,如果黄道周这样的忠义之人都能投降,那自己叛国投敌的耻辱就能减轻了。
可面对洪承畴的劝降,黄道周写下这样一副对联:
史笔流芳,虽未成功终可法;
洪恩浩荡,不能报国反成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