现在,偌大的殿内全场鸦雀无声。
众人仿佛都还在李由进谏言论的震颤中没有反应过来,而位于王座台阶上面,负手而立的嬴政,则轻声重复刚刚李由的那句话。
“要么不做,要么做绝。。。。。。”
呵呵,这家伙的这句话,倒还真是。。。。。。跟自己的想法不谋而合啊!
回想昔日,在大秦铁骑统一六国的歼灭战争中,不知道曾有多少六国的王宫贵族。
给自己送礼、贿赂,用各种香车美人、各种重礼,甚至还找来自己秦国宗族里面各路宗族遗老,来找自己求情。
——春秋时期的七国之间,因为互相之间通婚、联姻,所以七国之间的王室、宗祠,很多都是亲戚关系。
彼此有着血源的渊源。
所以,在遇到灭国战争的时候,很多国家的王室,都通过托关系,或者是收买那些宗族的遗老,来给自己求情,不要灭了他们的国家。
但是,当时的自己都坚守住了本心。
没有选择让步。
将帝国一统的意志,冰冷、残酷的贯彻下去,现在想来,不正是跟刚刚这位李由郡守说的一样。
施行的要么不做,要么做绝的方略吗?
倘若是当时的自己选择退让,兼并六国的战争因为求情、贿赂、仁慈,兼并到一半,不打了,退缩了。
那当初自己何必开始这场统一七国的战争,把天下七国纳为同一块版图,共享同一片山川风月?
如果自己要选择退让的话,那从一开始,自己就不应该开启这场灭国战争啊!
自己好好的在七国诸侯里面,当诸侯盟主,接受其他诸侯国的顶礼膜拜,称臣纳贡。
就像是数百年前的春秋时期,那些昔日的春秋五霸那样。
何必现在,宁肯遭受天下的指责,背负暴君的骂名,费力不讨好的将六国翦灭,归于一统?
所以。
要么不做,要么做绝。
正是应该这样的。
为了帝国的一统,为了六国原来的遗民能够真正融入到大秦帝国中,同化为秦民。
在这个时候,自己就应该以铁血、冷酷的手段,一并贯之!
原本自己在朝堂上面,提出这样的“焚书”
政策,供给群臣们讨论、议论,是因为自己一开始也有些拿不准,觉得这样的做法是否太过残酷、暴虐。
是在毁灭昔日先民的智慧结晶,此举将导致自己留千秋的骂名于青史,供后世唾骂。
但是现在经过李由的这一番进言,祖龙那原本有些迟疑、犹豫的内心,现在重新坚定下来。
若能为帝国的长治久安,为七国的子民,能够真正归于一统,成为一个共同的国家。
纵然千秋骂名又如何?
为了帝国将来的万世太平,这份骂名和罪孽,就在朕一人身上终结吧,他们所有的人要怨、要恨,就恨寡人便是。
。。。。。。
在前世的时候,有着一句老话,叫做天窗效应,如果你要在屋顶上面开一个天窗,屋子里面的其他人不答应。
那么你最开始直接说要将天花板给拆了,那么退而求次,屋子里面的人可能就同意让你在天花板上面开一个天窗了。